一個願聽,一個願講,拉近親子隔閡

撰文:何家惠

當孩子步入青少年期,親子溝通變得殊不容易,令磨擦漸多。願意改變,踏出行動,是馮太母子關係轉變的契機。

馮太透過教會得知福音證主協會開辦一個「反思對談」訓練課程,經初步了解後,已被其內容所吸引──能進入孩子的感受、思想和經驗世界,教出一些不會出走家庭和信仰的孩子。課程給了馮太一線希望,她期望藉著課程能與兒子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參與「反思對談」課程後,馮太慢慢學習開放自己,聆聽孩子的聲音。

「媽媽願意聽,我就願意講,她少了發脾氣,我就可以有更多表達機會。」

開放接納,消弭誤解

熙舜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沉迷打機的人,他會先做功課後才打機,「打機是我和朋友之間聯繫的工具,好像女士們Window Shopping一樣,重點不在買東西,而是與朋友聊天。我也一樣,主要不是打機,而是跟朋友一起玩,一起聊天。」

了解熙舜的想法後,馮太開始嘗試接納和欣賞。「除了上帝,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我不能在一個不完全的人身上,期望獲取我認為對的回應。」雖然孩子常常打機,做事時又不會按部就班,但他不是一個沒有框架的人,他有自己的處事方法。馮太終於明白:「兒子打機的習慣不代表他懶惰,也不代表他不緊張學業,而是他一種提昇讀書動力的方法。」

走入孩子世界,明白孩子心

馮太更身體力行,嘗試走進年輕人的世界,學習他們的玩意,明白他們的想法。兒子喜歡打機,馮太便向兒子學習關於打機的知識,什麼是「中路」、「上路」和「下路」?「有一次兒子打機時說中路死了,我回應他那就四面包抄吧,有一次兒子把我的意見告訴同學,我立時有被接受的感覺。」

衝突不是大家犯了什麼錯,馮太領略到,是彼此各有不同的性格和處事方式,「我們需要尊重神為每個人創造的性格,因為這一切都是獨特的。神在創世記說祂所做的都是美好,神做我們是可以共存,各從其類都能在世上共融。」馮太希望從觀察認識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學習欣賞他的長處,大家走在同一陣線,支持他發揮天賦的才幹,陪伴孩子成長。(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