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能修補縫隙

撰文:何家惠

母子復和的過程不是一朝建立起來的。

熙舜形容,現時和媽媽的關係非常好,如果用1至10分去量度,他會給予8分。但馮太憶述當年與兒子的關係陷入交著狀態,既感無助又無奈的處境,仍不禁流下淚來。

透過「反思對談」訓練課程的初級班和進階班,馮太開始對自己和孩子有更多的認識,當中要做性格分析問卷,讓參加者認識不同人有不同類型的性格特質,令她獲益良多。

了解各人有不同性格特質

馮太發現原來自己與兒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差異,熙舜是個較隨心、容易變通的人;而馮太則是個清晰精準、做事有計劃的人。此外,在親子關係問卷裡,馮太感受到兒子之前原來承受了她不少負面情緒。

「我就像洪水猛獸般向兒子發脾氣,他承受了我的情緒,現在想起來,他一定感到很無奈和無助。」多了同理心,馮太慢慢能夠體會兒子的感受,亦明白是因為與兒子的性格各有不同,才會產生衝突。

「我在職場裡曾被欺凌,當別人用他們的尺去量度我,說我的不是時,其實心很痛,會感到不開心,但我卻用同樣的方法去量度孩子,還說出很多批判的說話,使兒子受傷害,我也不應該這樣對待孩子。」

愛的支援.不再孤單

課堂有功課,老師有很多回應,馮太最大得著是慢慢掌握如何改善親子關係,亦建立了支援網絡,令她感到不再孤單。「感謝老師何述群博士的支持,讓我在迷失中可以找到方向;與何博士和學員之間亦能彼此互動、互相鼓勵。」雖然每次的課堂都會挑動情緒和流淚,但藉此馮太得到認同和肯定。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19)這段日子,「如果沒有神的愛,我沒有能力去愛孩子;沒有神的依靠,遇上衝擊時就會站不穩。」從前要適應孩子的改變為她帶來不少恐懼,但憑著信讓她走過來。「感謝神讓我有難處,我在難處裡看見上帝的能力和真實。」(三之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