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錯的關係,只有對的溝通

撰文:陳可欣

「為甚麼都要聽父母的?」孩子總愛說。孩子有多叛逆,父母有多難為。親子身份沒得選擇,只有學習。如何學做好父母?是一輩子的學問。但最心痛是,眼巴巴看著血濃於水的親子關係,由親密變得疏離,甚或出現裂痕?該如何修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ndice的兒子Maurice今年18歲,父母早年離異,在單親家庭成長。

「還記得和兒子關係最惡劣時,只要走近他,他會叫我『死開』,任何事情都可引發吵架,家裡的氣氛永遠都處於緊張狀態。」明明當初就像糖黐豆的孩子,轉眼卻成為最憎恨自己的人,這樣的巨變,令Candice很是心痛。

小時候的Maurice經常像「糖黐豆」般黐著媽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母子關係火不容

「我們連最簡單的事,例如晚餐吃甚麼都可以爭吵一輪,有時是因為他回答不到我想吃甚麼,有時是因為我煮的餸不合他心意。連刷牙如此小事,我們都可以爭執一小時,我覺得刷牙是很重要的事,我要求他晚餐後就應該刷牙,但他卻會拖到最後。」兩母子之間不是從何開始,好像沒了溝通,只剩下爭拗。

記得兒子Maurice踏入青春期,兩母子便開始處於對立的關係,這樣的情況維持了好幾年,令兩母子心結糾纏不清,很是辛苦。到了後期Maurice覺得無論他說甚麼,都不會得到媽媽的認同,導致他也不怎樣與Candice說話,兩母子的關係變得很疏遠。「我不明白為何我對兒子已經是無微不至地照顧,但他卻不領情呢?」

母親的家課

「怎樣才是個好媽媽?」,Candice絞盡腦汁,屢敗屢試。為了改善與兒子的關係,Candice開始參加不同的「父母教養班」,但成效都不大,後來經由朋友介紹,參加了「反思對談」親子課程,慢慢地學到不少與孩子相處的技巧,並運用於與Maurice的相處上。

Candice嘗試放下媽媽的身段,學習尊重孩子。

「原來要先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性格後,再找出屬於我們的相處方式。」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原來能套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上。

「我們的性格正正相反,我是比較急性子的人,希望立刻得到對方回覆,但兒子卻是需要時間思考,不能迫他。難怪以前會連『今晚食咩餸?』如此簡單的事,都能引起衝突。」眼見母子的關係開始慢慢改善,Candice不想令關係倒退,所以努力嘗試按捺著自己的急性子,給予兒子時間去思考。

有效的溝通

「另外,也需要知道對方是一個感性還是理性的人,Maurice是較為感性的,所以不能如常用『為甚麼?』這類較理性的字眼,而是要多問他的感受如何。」起初Candice並不習慣遷就孩子,因為她覺得母親這個身份始終需要強勢教導,但在課程裡說到一個重點,令她明白必需放下身段,尊重孩子的決定。

Candice改變了與兒子的相處模式後,母子關係慢慢改善。(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Candice運用了在課堂中學到的技巧,逐小改變與兒子的相處方式,願意多聆聽兒子的需要,和尊重他的想法,發現兒子也開始慢慢接受她。

「我不會再迫他要立即回覆我,會給他時間和空間,然後隔一會兒他就能回答我了。」

Candice與兒子Maurice曾處於水火不容的關係中,但自從重新開始認識彼此的性格,改變溝通和相處模式,兩母子間的裂痕慢慢修復。(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