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悲傷有法(「尋找失落的根源」系列之五)

走出悲傷有法(「尋找失落的根源」系列之五)

這是一個怎樣的集體失落時代? 失去的反應稱為悲傷。面對失落,你有以下感覺嗎?震驚、悲傷、否認、絕望、焦慮、憤怒、罪惡感、孤獨、沮喪、無助、解脫和懷念等。 面對失落,你有以下的身體感覺嗎?胸口和喉嚨感到緊繃或沉重、噁心和胃部不適、頭暈、頭痛、身體麻木、肌肉無力或緊張、感到疲憊等。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一個人若不打算主動地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他自然沒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 忍耐我們頂撞的主: 讓我的孩子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和自己,正如你全然接納他一樣。當他不快時,他要誠實地接受一個沮喪、失望、憤怒、嫉妒、挫敗的自己;即使他不喜歡那份感覺,也不要去否定、壓抑它,因為這不會幫助他的情緒轉變。

笑看月圓月缺

笑看月圓月缺

月亮很多時用作比喻家庭關係,最理想當然是「圓滿」,當然也會有月缺的時候,即關係的破損與缺失。 電影《望月》講述一個父親早年離家,只剩下媽媽及一雙子女的簡單家庭,三人互相關愛,但又各懷心事,父親離家是個不能說的秘密;哥哥(陳湛文飾)與妻子面臨離婚,卻為怕母親(李麗珍飾)擔心而在母親面前扮作恩愛;而妹妹(李靖筠飾)在成長...

集體失落的時代(「尋找失落的根源」系列之四)

集體失落的時代(「尋找失落的根源」系列之四)

這是一個集體失落的時代(Collective Grief)。當一個社區、社會、村莊或國家面對很大的失去、變化時,例如重大事件發生後,或會出現集體悲傷。 我們如何一起面對?情緒性消費、避難性療癒,例如:食東西、購物等只是短暫情緒舒緩、心理慰藉,始終帶不走情緒,有時久久未能釋懷,甚至帶來抑鬱或焦慮的症狀。

栽培卓越下一代──家長講座 Free!

栽培卓越下一代──家長講座 Free!

我們的下一代是需要有理想、抱負、熱忱,並看見自己在社會裡所能扮演的角色;缺乏這些,他們便容易迷失,找不到人生方向。 這講座將與父母探討何謂卓越人生,並提供方法去栽培子女成為真正卓越的人。 日期:2024年10月11日(禮拜五,重陽節假期) 時間:上午9:30至中午12:00 講員:鄭偉樑博士

悲傷是人生一部分(「尋找失落的根源」系列之三)

悲傷是人生一部分(「尋找失落的根源」系列之三)

當失去家人、失去一份重要的關係、失去安全、失去夢想⋯⋯感到很傷痛,怎樣回應自己的悲傷呢?我們可以嘗試不逃避,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到上帝施恩寶座前,向祂說出心底的說話。 透過這些悲傷的經歷,我們才發現人生中重要的是甚麼?這是一個機會,可以跟自己好好相處,在信仰的層面,重新與創造主聯繫。

兩種憂愁(「尋找失落的根源」系列之二)

兩種憂愁(「尋找失落的根源」系列之二)

有兩種憂愁。第一種是世俗的憂愁( Worldly sorrow ),當人遇到悲哀、傷痛,人的本能是想逃避,他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軟弱,不願意應對負面的思想。《哥林多後書》七章10節說, 這種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第二種是依住神的意思憂愁(Godly sorrow),是有益的悲傷。那就是相信正在經歷(曾經經歷)的痛苦能為...

除掉負面情緒

除掉負面情緒

靈魂的仇敵撒但(馬太福音十六23)把各種錯誤的思想堆塞給妻子,叫她沮喪、憂愁、忿怒、苦毒、焦慮、恐懼、孤單,或充滿對自我的懷疑;他會讓她以為這一切都是真的,或以為這些就是你對她生命光景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