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教養長成不一樣孩子(「培育子女的理財能力與品格」系列之十二)
兩種截然不同的教養方式。第一種父母心態是:「阿仔,你唔掂㗎!等我來幫你啦!」心想孩子做不來,所以追著孩子餵食餵奶;第二種是:讓孩子自己餵自己食,開始時或許食到天一半地一半,但孩子慢慢便可以學習起來。
兩種截然不同的教養方式。第一種父母心態是:「阿仔,你唔掂㗎!等我來幫你啦!」心想孩子做不來,所以追著孩子餵食餵奶;第二種是:讓孩子自己餵自己食,開始時或許食到天一半地一半,但孩子慢慢便可以學習起來。
盼望我們的家,不只是看重關心和祝福自己家人,我們得到祖蔭的助力,一家感恩知足,亦慷慨跟人分享,愛鄰舍,也愛鄉里。信徒愛上帝的家,要投資永恆,可考慮對以下作出奉獻,例如:培訓工人、本地宣教、普世宣教、教會特別專案的需要、拓展文宜、社區關懷。
父母處理遺產,是教導子女「自強不息」觀念的好機會。可以藉此教導子女不要做倚賴的人,不要只等待繼承、不勞而獲的心態,鼓勵子女靠主恩典,自食其力,靠主成就自己人生的目標。
甚麼是孩子想要的?甚麼是孩子需要的?有智慧的父母需要清楚界定這三項:權利、需要和慾望。 甚麼是權益?父母不能不給予孩子的,例如:受教育、隱私等,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父母不要老是偷看孩子的日記或電話,這會惹怒孩子呢!
當孩子漸長,父母給予零用錢,可讓孩子自由選擇購買東西,若孩子年紀在十歲以下,可讓媽媽知道孩子花錢在哪些地方,但不宜過度管束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這樣會限制了孩子成長學習的機會,最後還是跟著父母意思去做。
當孩子漸長,忽然省覺錢財的威力,他很想擁有一些東西,但因為不夠錢而得不到,於是他對零用錢開始緊張起來,覺得錢對他很重要,因而想爭取更多,很自然便不想分享和奉獻了,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
父母透過施予教育,可以教導孩子祝福別人的屬靈功課;透過工資教育,教導孩子忠心、知恩報恩;透過消費教育,教導孩子過簡樸生活;透過信用卡教育,教導孩子避免轄制的功課;透過投資教育,教導孩子信靠上帝;透過遺產教育,教導孩子自強不息;透過生命教育,教導孩子做一個忠心良善的管家。
錢財背後隱藏很多元素,可以用來塑造一個孩子的品格。透過零用錢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孩子親情是無價的。孩子作奉獻,不是伸大手板向爸媽要錢,而是教孩子用自己可以作其他用途的金錢來捐獻,那種奉獻才有意義。
一個從敬拜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從小遵守律法,父母一方面教育孩子認識和遵守上帝,另方面又期望孩子出人頭地;然而,在金錢掛帥的社會追求成功,離不開追名逐利,多增財富,如何在當中取得平衡?
當父母退休後要處理自己一生所積攢的錢財,如何訂立遺囑?如何處要身後的財產?如何準備有一天向神交帳,正是一個教導孩子的好時機。 當基督徒父母離世,把一生積取下來的產業十分之一歸給上帝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到底我們該如何教導子女處理遺留下來的產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