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孩子的需要和慾望(「培育子女的理財能力與品格」系列之九)
甚麼是孩子想要的?甚麼是孩子需要的?有智慧的父母需要清楚界定這三項:權利、需要和慾望。 甚麼是權益?父母不能不給予孩子的,例如:受教育、隱私等,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父母不要老是偷看孩子的日記或電話,這會惹怒孩子呢!
甚麼是孩子想要的?甚麼是孩子需要的?有智慧的父母需要清楚界定這三項:權利、需要和慾望。 甚麼是權益?父母不能不給予孩子的,例如:受教育、隱私等,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父母不要老是偷看孩子的日記或電話,這會惹怒孩子呢!
當孩子漸長,父母給予零用錢,可讓孩子自由選擇購買東西,若孩子年紀在十歲以下,可讓媽媽知道孩子花錢在哪些地方,但不宜過度管束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這樣會限制了孩子成長學習的機會,最後還是跟著父母意思去做。
當孩子漸長,忽然省覺錢財的威力,他很想擁有一些東西,但因為不夠錢而得不到,於是他對零用錢開始緊張起來,覺得錢對他很重要,因而想爭取更多,很自然便不想分享和奉獻了,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
父母透過施予教育,可以教導孩子祝福別人的屬靈功課;透過工資教育,教導孩子忠心、知恩報恩;透過消費教育,教導孩子過簡樸生活;透過信用卡教育,教導孩子避免轄制的功課;透過投資教育,教導孩子信靠上帝;透過遺產教育,教導孩子自強不息;透過生命教育,教導孩子做一個忠心良善的管家。
錢財背後隱藏很多元素,可以用來塑造一個孩子的品格。透過零用錢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孩子親情是無價的。孩子作奉獻,不是伸大手板向爸媽要錢,而是教孩子用自己可以作其他用途的金錢來捐獻,那種奉獻才有意義。
一個從敬拜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從小遵守律法,父母一方面教育孩子認識和遵守上帝,另方面又期望孩子出人頭地;然而,在金錢掛帥的社會追求成功,離不開追名逐利,多增財富,如何在當中取得平衡?
當父母退休後要處理自己一生所積攢的錢財,如何訂立遺囑?如何處要身後的財產?如何準備有一天向神交帳,正是一個教導孩子的好時機。 當基督徒父母離世,把一生積取下來的產業十分之一歸給上帝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到底我們該如何教導子女處理遺留下來的產業呢?
孩子甚麼時候對金錢感興趣?當孩子知道錢財的威力時,大概入學後,在社會世俗生活氛圍下,和朋友一起經常提到錢,孩子開始起慾念,想擁有一些東西時,購物就要和金錢掛勾時,自然對錢產生好奇。父母要懂得抓緊每一個教導的時刻。
這是一個沒有錢萬萬不能的世代嗎?人渴望擁有財富,但事實上,他們真正的需要往往是內心的滿足。你有教導孩子有關錢財的觀念嗎? 你教導孩子理財的依據是甚麼,是你自己的看法?還是聖經對錢財的看法?你孩子對錢財的觀念有扭曲的地方嗎?
無論活在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時代,抑或後AI時代,要知道神向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我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二十九11),所以,保持盼望,不要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