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監製。兩個十年搵召命

《十年》獲選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撰文:小敏

憑電影《十年》闖出名堂,然而監製之一蔡廉明(Andrew)實為半途出家。初出道十年於IT業工作,至2004年因大病被改變人生軌跡,重回二十多年大學畢業時,上帝對他在電影與傳媒工作的呼召,而成就這一切的關鍵人物之一是父親 ﹣突破機構創辦人蔡元雲(蔡醫),對他大學棄醫科轉投電影的決定,給予空間與支持,唯一的提醒是要找到神給予他的召命。

時至今日,Andrew 十七歲的兒子亦即將選讀大學,他只表示﹕「我想我個仔搵到神俾佢的召命。」

 

大學時期修讀生物的Andrew,原打算繼續升讀醫科,畢業前在突破影音中心短暫的實習,成為人生的轉捩點之一。他表示,兩個月的實習讓他看到媒體有很大的影響力,考慮後決定棄醫科,改於美國一所基督教大學修讀電影。

子女放棄有「錢途」的醫科轉投電影,大部分家長或許覺得子女年少衝動,要攔阻他們「做傻事」,然而Andrew當時詢問蔡醫意見時,卻換來不一樣的答覆。Andrew 憶述,蔡醫當時無給予任何意見,放手讓他自己去選擇,唯一的提醒是要找到神給予你的召命:「佢都係叫我,你自己去祈禱,你自己去搵答案啦。」

Andrew 最終報讀電影,其後更向蔡醫開玩笑說:「我唔使好似你咁,讀完醫科先唔做醫生,我宜家唔讀醫科,已經決定唔做醫生。」

蔡元雲和長子蔡廉明(右)三代同堂。(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IT十年揾唔到召命

笑言自己比蔡醫更早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但傳理系畢業後,Andrew卻未有入行發展,反而眼看當時互聯網正值掘起,加上不想從事傳統媒體,Andrew選擇迎上這個浪潮,在IT業一做便是十年。然而此刻回望,Andrew坦言:「嗰十年坦白講,其實唔係好搵到自己嘅召命。」

召命,是蔡醫講道經常談及的主題之一,然而Andrew自言找不到召命的那十年,蔡醫繼續給予兒子的是空間與時間,而非過多的意見:「阿爸話OK,你咪繼續搵,神有佢嘅時間。」

直至2004年的一場大病,叫停了Andrew迷惘的人生。Andrew當時被驗出腦內有高爾夫球般大的良性腫瘤,緊急做了兩次手術,留院一個月,隨後加上二十多次電療,終於逐漸康復。

兜兜兜轉轉回到起點

生病讓他再次思考自己人生方向與生命的優先次序。當時的Andrew所思考的已非要從事甚麼工作,他祈禱只將自己的生命再次交在上帝手中:「神啊!你用我啦,過去的經歷,你用我啦。」

上帝從沒有讓禱告落空。休養期間,Andrew明確聽到從神而來的呼召,2005年3月復工後,至7月便辭掉工作,同年9月入讀神學。神學畢業後適逢突破影音部負責人離職,他接任突破機構影音及數碼媒體經理,重回以媒體服侍的軌道,鼓勵青少年拍片,至2015年成立「十年電影工作室」,由五位年輕導演執導的《十年》引起社會很大的迴響,而擔任監製的Andrew現時更進行泰國、日本及台灣三地《十年》國際版的拍攝。

《十年》是對香港未來的十年所提出的想像,更反映不少年青人對未來的看法,Andrew的兒子今年亦踏入17歲年青的階段,Andrew直言,在兒子身上亦看到不少這一代年青人關心社會、對政府充滿批判、不喜歡警察等特質。

兜兜轉轉回到神起初的呼召,Andrew表示,電影與媒體是神在大學的時候已經給予他的呼召:「但係我冇諗過,我係九五年電影畢業,即係20年之後,係可以用電影去做返啲嘢。」

《十年》監製之一Andrew對準人生的召命。


父母給予自由和空間去

回想當初,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給予他自由與空間去嘗試,又對他的決定給予支持,這不但影響他往後走的道路,亦令成為人父的Andrew,學習如何教養兒子。Andrew 十七歲的兒子明年亦開始選擇大學,他笑言:「我都係用返我阿爸對我嘅方法,就係你自己去揀,我唔會逼你。」

不少家長把自己的期望寄予子女身上,Andrew卻表示就如蔡醫一樣:「我想我個仔搵到神俾佢的召命,可能佢要好長時間去搵,但唔係我哋force佢做啲咩嘢。」

作為父母如何引導兒子去尋找、經歷上帝?Andrew笑言方法「好老套」,但同時是當年父母在他到外國升讀大學後,每天為他與弟弟所作的事:「佢哋(父母)之後講返俾我聽,佢哋每日都為我哋兩兄弟祈禱,這個承諾好重要,知道有人為你祈禱,作為父母是應多點主動關心仔女的。」

他表示,不論當時在外國升學,甚至直到今日,蔡醫均不時主動打電話關心他們,曾經歷生死、重新將生命主權交予上帝的Andrew坦言,兒子正值暴風期,與他爭拗亦沒大作用,作為父母只能學習放手、以禱告守望,他深深體會說:「有時都冇咩係可以掌握喺手裡的。」(二之一)

 

小檔案:
《十年》於2015年12月上映,由五位年輕導演執導五個短篇故事的電影,包括《浮瓜》、《冬蟬》、《方言》、《自焚者》及《本地蛋》,伍嘉良和蔡廉明為監製,內容圍繞對香港未來的想像,談及本港人權、民主、言論自由受威脅等現象,因電影內容題材敏感,在戲院上映不久後便遭落畫,隨後改以在教會、大專院校等進行社區放映,贏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