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打擊孩子自信的父母

吳芳芬
前中學老師,後進修神學及輔導,曾任堂會牧者及小學校牧,服侍兒童及家長群體多年,今是自由傳道者,愛透過教學及寫作,整理人生體驗,希望人生下半場活得更精彩。

 

以下兩個孩子,誰更有自信?

小花今年九歲,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成長。每年父母也帶她去旅行,小一小二她全級考第一,在英文書法方面,她更是獲獎無數。父母覺得自己很成功,但她卻視自己是廢物,只因她最近中英數測驗只有80多分,她為此甚至想死。

志雄出身基層,他年前才由國內來港,說話起初還帶些鄉音,自知英文能力不及人,他自願降級讀中二。平日見他捧著厚厚的字典在讀,並勤做筆記,遇上有不懂的地方,他便向老師請教。一年後,他的學業成績突飛猛進,還取得全級第一名的學業獎和進步獎。

按世人的眼光,小花應該最有自信,因為論物質、居住環境、出身、學校、父母背景等,都比志雄優勝,但小花卻看不起自己;相反,志雄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出身或背景而自暴自棄,他有很強的個人信念,推動他努力向上和自強。

有自信的孩子有何表現?

你的孩子是屬於有自信還是無自信?當孩子愈大愈「無膽」,在家弄得天翻地覆,在外卻不敢回答別人的提問,這孩子有沒有自信?一般而言,有自信的孩子會有以下的表現:

(1) 說話大聲
(2) 給人頑皮的印象
(3) 好奇、愛發問
(4) 肯嘗試,也敢嘗試
(5) 敢表達意見
(6) 有自理能力
(7) 能夠獨處
(8) 不介意別人批評,因為他肯定自己所做的事

至於自信心不足的人長大後會變成怎樣?倘若一個有能力的人,他的自我價值感很低,他便很容易透過工作來抬高自己,變成一個工作狂或孤僻的人。又或者一個能力較低、但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便很易走向阿Q式的孤芳自賞或自我中心。而能力及價值感都低的人,則容易抑鬱及很自卑。

自信是甚麼?

有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是有價值(信念)及 有用(實力)的。而價值感則來自一個人的歸屬感、愛和尊重。人往往是從家庭、學校及社會得到這信念。而一個人的主觀信念,主要來自他的原生家庭。

以下是十種打擊孩子自信的父母,看看當中有沒有你的影子:

(1) 智慧型:對自己的孩子有很高期望,常將孩子與自己比較,孩子當然是給比下去。

(2) 富有型:生活水準高,孩子有私家車接送,不懂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要工人姐姐餵飯,自理能力及責任感偏低。

(3) 顧惜型:甚麼也說不好,令孩子缺乏判斷力,因為怕孩子受傷、有危險,令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

(4) 緊張型:怕孩子不安全,事事貼身保護。母親不在身邊,孩子會顯得手足無措。孩子測驗少了幾分,母親即責怪自己跟孩子溫習得不夠。孩子多有挫敗感。

(5) 苛求型:事事追求完美,孩子總不合其心意,永遠感覺自己是失敗者。

(6) 封閉型:判定某類孩子是乖,某類孩子不乖。「讀得成書」是乖,不能安坐的孩子就不乖:女孩子要斯文,開放爽朗就不好。

(7) 偏心型:偏愛聽話或與自己性格接近的那個孩子,通常會忽略最「掂」的那個,被忽略的那個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8) 品牌型:認為就讀名校的孩子才出色,選科強調選專業人士科目,母親會為孩子入不到名校而哭泣,孩子會覺得自己無前途。

(9) 爭吵型:夫婦常為孩子的事爭吵,孩子會覺得是自己不好,視之為自己的錯。

(10) 霸權型:事事干預,事事為孩子安排,造成子女依賴父母。

若你是父母,孩子在你的培育下,會是愈來愈有信心,還是愈來愈無信心?(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