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解拆家庭牽絆

健康的內在自我是一種自由、擁有不受牽絆的潛力,可以自由發展,讓個人全心全意的行使他的能力。無論在學習上、在玩樂上、在美感的表達上、在靈性上都能夠與自我的核心相結連。平衡發展的生命環像一個四通八達的環迴路,個人潛力、智慧、勇氣與靈性都能夠發揮及運用出來。

人們的活動受阻、受制於某一些區域,以致他們的潛力像困著的駿馬般,沒有辦法自由的奔跑,反倒會產生問題,像一個吃得過多的人,肚子出現問題一樣。

在輔導及治療的應用上,平衡與適當的應用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概念。一個長期留在室內伏案工作的人,自然看來比較蒼白及浮腫。當然不停在外走動的人,會肌肉較為結實發達,相對來說也較難安靜下來工作。

在「生命環」的每一個部份都有其他各部份的存在,環環相扣互為影響,循環不息。兩個人相遇的時候是一個更複雜的動力,其中變化之多事更難以預測的。在一個人的內在世界層層感覺、觀望、與渴求緊緊牽着另外一個人,如果不明白當中的原委,只是費力辯論真偽與對錯,都很容易找錯答案或是對號入座,因而引發許多的誤會與困擾。

人與人關係微妙

我們需要接受人與人之間基本上就有著千萬種微妙的關係與記憶糾纏在當中,如果沒有開放、明亮的眼睛,我們是不容易分辨及擺脫不必要的牽絆的。夫婦糾紛就是些不必要的困擾與牽絆的最好例子。夫婦及愛侶的交會相遇都是由於渴求的追尋,男的可能渴望被接納,女的可能希望得到保護與被愛。在相處的當中,這些渴求會化成行動與表現;不過同樣的行動與表現並不會有同樣的結果。這人的叮嚀吩咐可能會成為另一個人的囉嗦與不信任,以至終得到的結果會大異其趣,令人驚訝不已。

許許多多層層疊疊相處的事情,夫婦之間如果沒有開放的態度願意澄清,恐怕最好的姻緣也難逃劫運。中國人守住傳統,不如跳出框框,所以也容易保持一些理性的婚姻。兩人雖然在感情的層次上沒有許多的交流,但在觀念上大家仍然可以一致維繫共同的生活型態!也因為這原因,許多中國夫婦就有着一種「空殼的婚姻」。在空殼的裏面原來躲藏着兩個可憐蟲,各自縮在一個角落裏面,獨自覺得好孤單、好難過,渴望得著愛,期待著慰藉與聯繫。

可惜許多夫婦的關係都建立在表面的層次上,認識與交流只留在功能的層次上,亦未有了解到感覺往往與過去許多的經驗有關。所以夫婦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切實際的期望,以致大家都失望、失意,而感情落空之後更不知怎樣再走下去了!

互相對罵的夫婦都是受了傷的人,他們為了迴避自己的傷口,所以轉向漫罵攻擊對方,使到對方不安。其實指責的當中帶着許多期望與渴求,如果這些夫妻願意照料自己的傷口,他們可以找到癒合的機會,更可以經由分享彼此的脆弱開始,讓彼此在心靈深處有更深的契合。

互相討好的夫婦是害怕衝突的人,為了保持他們心目中的安全感,他們願意作出許多的犧牲與讓步。甚至他們也失落了自己,沒有真實的表達內在的需求;這種關係持久之後,自己覺得無奈、受屈與被欺負。兩個打岔的人大概都沒有可能走在一起,因為他們都太害怕,覺得壓力太大了,試問兩個「都不在家裏」的人又怎麼可能維繫一段婚姻呢!

原生家庭的脈絡

明白感覺帶動我們內在那些情緒,可以幫助我們解除內在的矛盾,並治療一些由內在矛盾所引發的身心症。在這過程中,我們發覺一個人對感受所作出的決斷及評價往往是問題的核心。例如有些家庭,無論是多麼無理的情況下,因著一些宗教規條或是家庭圖的規則是不可以發怒的,所以應該表達的情緒可能是從來未有機會表現出來。因此生命環沒有暢通的流動,容易變成病徵痛症,或是心理的鬱結。

要重開一個人過去的檔案,我們要從他的原生家庭開始,薩提爾以家庭圖及家庭重塑,立體的展現出一個人過去的脈絡。因為父母是我們最早接觸到的「小社會」,而且最早成立的社交系統繼續影響及支配著我們日後與人交往模式,甚至是戀愛、家庭的模式。

從家庭脈絡我們可追蹤引發的事件,明白其中的因由。當然明白了並未必可以幫助我們解除困局,不過家庭脈絡讓我們明白自己行為的模式,甚至是重複出現的困局。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家庭成員把「家」裏所學到的一切應用在其他的人際關係上,所以一個人在家裏所建立的自尊、自我形像、自我對話、自衛,與及習慣、看法、期望與渴求對一個人日後的發展與取向都影響深遠。

當然夫婦二人相處,兩人承襲了的東西就更多了,夫婦要遊走於我的家、你的家,以及我們的家之間。中國人重孝道,所以婚後仍然肩負著自己原生家庭的責任,無論是有形付出,或是情感心理上的不能割離,都足以構成夫婦間的拉扯及張力。單是該到那一家吃飯,都經常會成為夫婦間的矛盾衝突的緣由。

薩提爾家庭治療採用家庭圖來勾劃出家庭的狀況。成員之間的線表示彼此的關係、張力或是問題。舉例說:小家庭中四口子,父母經常有紛爭,孩子感受疏離、孤單,彼此間互相指責,而最大的孩子承受壓力更深,希望都放在大兒子的身上。可以預見小女兒有可能會離開家庭往外發展,因為她感受疏離及衝突的推動。而大兒子則與母親黏融而承受過重的感情,日後亦會因重視感情關係而受制於這種關係。


【延伸閱讀】《治療由家開始》葉黃仲萍、陳達著,伯特利輔導中心、匯美書社,2013年9月第三版,第十課《健康的自我:平衡的生命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