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慷慨捐獻(《智財教育—教導兒女智慧理財》系列之六)
中國傳統習俗,過農曆新年會習慣在紅包內放入金錢,由長輩分派給小朋友,又稱壓歲錢,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其實,孩子自小收紅包,正是教導他們學習「慷慨捐獻」的好時機。
中國傳統習俗,過農曆新年會習慣在紅包內放入金錢,由長輩分派給小朋友,又稱壓歲錢,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其實,孩子自小收紅包,正是教導他們學習「慷慨捐獻」的好時機。
70年代的西方社會,有一首流行的歌曲,歌名叫《No Charge》,意思是「不收費」。 有一天,兒子遞給媽媽一張單據,索取他為媽媽工作勞動的工錢,包括:剪草5元、收拾床鋪1元、去商店購物5毛⋯⋯合共14元7毛5分。
零用錢應按著子女的年紀而合理地增加,不過他們卻不能把爸媽當作是「提款機」,隨時索求,便隨時提供,這都是不正確的觀念。 父母不能讓孩子隨意取用金錢,這只會讓孩子不懂得「節約」、「價值」、「計劃」 和「延遲滿足」等重要觀念。
父母獎勵孩子,不應該單看結果,更應該看重孩子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孩子盡上自己的能力,已值得嘉許。最重要的是,獎勵孩子不一定要用金錢,還可以用其他方式。
乖孩子聽爸媽的話,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聽話懂事的孩子總令父母喜悦,但父母或長輩過分的嘉許,會令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父母必須克制過分的獎勵。
家,不是賺錢的地方。作者不贊成父母經常用錢給孩子作獎勵,因為做家務應該是孩子的責任。孩子從小便可參與家庭勞動的時機,從來不參與家庭勞動的孩子,對家不會有歸屬感。
孩子在外面接觸的世界,跟在家裡、在教會裡接觸的價值觀不同,甚至帶來衝擊;面對孩子對信仰的疑問、對教會生活的不投入等等,父母能做些甚麼呢? 首先,讓孩子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其次,讓子女知道,他們愛神是父母最渴望見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