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憂愁(「尋找失落的根源」系列之二)
有兩種憂愁。第一種是世俗的憂愁( Worldly sorrow ),當人遇到悲哀、傷痛,人的本能是想逃避,他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軟弱,不願意應對負面的思想。《哥林多後書》七章10節說, 這種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第二種是依住神的意思憂愁(Godly sorrow),是有益的悲傷。那就是相信正在經歷(曾經經歷)的痛苦能為...
有兩種憂愁。第一種是世俗的憂愁( Worldly sorrow ),當人遇到悲哀、傷痛,人的本能是想逃避,他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軟弱,不願意應對負面的思想。《哥林多後書》七章10節說, 這種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第二種是依住神的意思憂愁(Godly sorrow),是有益的悲傷。那就是相信正在經歷(曾經經歷)的痛苦能為...
生命中我們經常感到迷失、不安、失落,其實情緒背後隱藏著深層的根源和意義;失落,反映了我們內在某種需求或價值感受的缺失。 這種缺失有時來自於生活中的重大變數所引起的心理衝擊,或是我們的童年經歷,這根源可能包括早年的創傷經歷、失去重要人物、或者價值觀的磨擦。
孩子教不好,婚姻充滿挑戰,身體出現健康問題,生活一團糟,非常艱難,父母不禁問:主啊,你在哪裡? 無論是多麼叛逆的孩子,神賜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生命中,一定有祂的美意,你願意接受這樣的雕琢嗎?甚麼時候放下,甚麼時候看起來軟弱,甚麼時候上帝的力量就在覆庇,我們就可以進入那安息裡去。
18歲以前,如果孩子清楚聖經的世界觀,父母會比較放心讓孩子走進世界。聖經的世界觀有兩個最重要觀念,那就是主權和主場。 甚麼是主權?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屬於耶穌基督,真實知道耶穌基督坐著為王,祂掌管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都賜給祂了,耶穌基督帶領教會和祂的子民,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兒童的心理是怎麼發展的? 0至2歲的孩子,是父母對孩子精心照顧的時期;2至6歲是培養孩子行為習慣的階段;6至12歲是建立價值觀、道德發展的關鍵期;13至18歲是建立世界觀非常重要的時期,能夠建立起聖經的世界觀來,這個孩子就穩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