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臨事件」的反思:子女快樂。爸媽快樂

撰文:靈風

5歲女童陳瑞臨(臨臨)疑遭虐待致死事件,引起各方關注,傳媒關注到底如何長期虐待?臨死前一天發生了甚麼事?網民起底留言指摘,學校、政府、家事法庭、究竟誰要負責?但怎樣的家庭,孕育怎樣的子女;是社會的錯?制度的錯?抑或誰的錯?

這一代的香港80後年青人是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下成長?福音證主協會顧問及教練(家庭、基督教教育)何述群博士分析,80年代,香港在經濟、後現代文化及互聯網全球化的趨勢下,80後子女要面對家庭、學校、教會、社會的張力,父母愛子心切,自然將個人的價值觀念及喜好加諸子女身上,要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我形容喺癲嘅教育系統下,加上父母催谷,性格特性強又能力高嘅子女能夠讀上去,唔能夠承受壓力嘅,上唔到位,被社會標籤,不但影響自尊感和自我觀念,所謂遇弱越弱,負面情緒自然多。」

何博士見過不少成長過程不快樂的人,之後組織家庭,如果未能好好面對和處理親子關係、負面情緒等,會將不理想的原生家庭素質和文化,帶到下一代,影響深遠。因此,學習怎樣為人父母顯得相當重要,怎樣的家庭土壤就會孕育怎樣的下一代。

今時今日的家庭到底欠缺了甚麼?又或應該加點甚麼元素?何博士指出,父母若用權威、高壓、重競爭的親子方式育養子女,便欠缺培育人際關係中的「四大支柱」,包括:尊重、接納、真誠、信任的元素,亦即「反思對談」親子教學法的重要基礎。若欠缺一條支柱,家人關係仍可某程度維持,欠缺兩條支柱的話,關係便會倒塌。

社會悲劇的發生,一個都嫌多;「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傳道書3:3)怎樣才可建立健康快樂的家庭?

何博士強調,健康快樂的家庭建基於「四大支柱」,當父母懂得尊重、接納及信任子女是誰,讓他們按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能力、天分及喜好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及路線圖,子女才能活得健康和快樂。快樂,是子女自我驅動及發奮圖強的驅動力。

以家長教育來說,如果子女不聽話,又或頑皮難教,父母應該怎辦?體罰好嗎?何博士說,體罰不但無效,且有可能犯法的;受體罰的子女往往為逃避身體痛楚而服從父母的指令,忽視了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的機會。她建議父母用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子女反思及發現自己的錯誤。讓他們從負面的經驗中學習正面的功課。

她最後引述美國暢銷家庭書籍作家祈思禮(Jay Kesler)博士勉勵家長們:「若我們教導孩子注視他們的失敗過於他們的成就,他們一生只會見到炸麵圈中的那個空洞,而看不見炸麵圈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