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浩博士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Halloween)又來了。當你以為萬聖節就是食下糖、飲下酒,扮鬼扮馬的慶祝「鬼佬鬼節」時,可有想過,自己究竟在做甚麼?除了萬聖節,近年香港很多民間的宗教節日,都漸漸走向娛樂化和大眾化,甚至作盛事化和旅遊化的包裝。大家參與之前,最好知多一點點……
由萬聖節說起⋯⋯
萬聖節成為近年日漸流行的節日。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人們都湧到中環蘭桂芳豪飲狂歡一番,又會「扮鬼扮馬」作弄別人一番。如果想更熱鬧的,更可以走到主題公園參與「哈囉喂」狂歡活動,保證叫你「樂而忘返」!
Halloween 這個字,其實是從「All Hallows Eve」變化出來(Hallows 是聖人的意思),即指十一月一日萬聖節的前一天晚上。早在公元前數世紀,居住在蘇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等地的賽爾特人(Celtics)在十月三十一日當天慶祝一個名為「Samhain」的節日。他們相信在這天,活人世界跟死人世界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因此死人的靈魂很容易便能進入活人的世界。在那一天,大家會穿著奇裝異服「扮鬼扮馬」在街上遊行,希望能把外面的孤魂野鬼給嚇跑。其實大家應該心裡有數了,在萬聖節扮鬼,真是……
學校方面近年也積極投入參與,許多中、小學都視萬聖節為學英文的節日,搖身一變成為「英語遊樂園」,由外籍教師帶頭下大搞慶祝活動。有些學校甚至不用上課,大家扮鬼扮馬,由老師幫忙化妝,隨便講句英文、唱一下英文歌便獎粒糖。於是,大家有樣學樣,不想執輸!但筆者真的懷疑,這樣的一個「鬼節」,能學以致用的英文究竟有幾多?就是 trick or treat 這幾個英文字嗎?
而在潮流文化的推動下,許多年輕人身上的時款衣飾、頸鏈、手環等,都飾以骷髏頭、南瓜頭,或一些邪惡圖案;就連童裝、兒童玩具,近年也漸多滲入此等設計,以為時尚。可是當清楚知道萬聖節背後的緣由和典故,可能大家就會三思了。
如果細心留意,不難發現這種對節日原意「偷龍轉鳳」的現象十分普遍。許多人對一些傳統節日的原來意義已不甚了了,只視為另一天的「公眾假期」,可以相約朋友逛街吃飯看電影。不知不覺間,傳統節日的本來意義被不同的文化、商業活動等扭曲了。
聖誕不聖誕、復活不復活
舉例一年一度的聖誕節,本應是記念耶穌基督降生的節日;久而久之,小小的主耶穌卻真的「瑟縮」在教會一角,只有教會信徒上街報佳音,才叫人記得救主降生。這個節日的主角,一早已換成肥肥胖胖的聖誕老人。近年香港甚至將聖誕節改為純商業的「冬季購物節」,擺明唔放耶穌在眼內!
好了,對於復活節,你又想到甚麼?是十字架上的犧牲?復活的耶穌?實況是,節日的主角一早已落在五金十色的復活蛋上。尤有甚之,因著復活節假期的安排,一連四天的「長假期」早已成為港人出外旅行的「黃金檔期」,又有誰會「浪費」這個長長的假日,留港記念耶穌基督為我們流出寶血,復活升天?
其實類似的例子還有得多。當我們不停的在「應節」時,又會否停一停、想一想,這些節日的「主角」究竟是耶穌?聖誕老人?哈囉喂?酒吧老闆?飽吃一頓?開心消費?悠長假期?還是我們都已被節日氣氛洗了腦,純為慶祝而慶祝,節日順便消費,恍如那些扯線的木偶一般?
太平清醮=塑膠平安 bun?除了西方的節日,近年本港很多宗教節日,如長洲太平清醮、舞火龍等習俗節慶,都一一被「再包裝」,成為本土旅遊的熱門節目。其實,這些節日的背後有甚麼意義?參與時應知道甚麼?太平清醮其實是道教儀式,主要目的為祈福、慶賀。其字源自《博雅》:「醮,祭也。」目的是感謝神明庇佑而作的祈安活動。很多人以為太平清醮只是一個傳統節日,而且只在長洲舉辦,實在誤會了。不過話說回來,長洲的太平清醮是其中一個最為港人熟悉的節日,於每年農曆四月舉行,傳說謂長洲島上曾有瘟疫,居民扮成神祇在長洲大街遊行,驅趕瘟神。清醮期間禁戒殺生,長洲就會全島禁葷,島上居民及遊客要一同茹素吃齋,就連漢堡包店也有素包供應!
另外,搶包山和飄色巡遊則是長洲太平清醮的主要活動。大會豎立三座用竹棚建成的包山,高約13米,並掛上約16,000個平安包供居民搶奪。傳統上,取得包子越多,福氣就越多;亦因為包山的緣故,故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近年政府推廣此項搶包「比賽」的純旅遊活動,以吸引外地遊客,而那些平安包亦改成不能吃下肚的塑膠贗品!
會景飄色巡遊是節慶的高潮,飄色、醒獅及麒麟隊在島上巡遊,小孩則裝扮成古今人物或傳說中的角色,站在支架上,穿梭大小街道。其實,會景飄色巡遊並非長洲醮會專有,筲箕灣譚公誕及部分天后誕活動亦有飄色巡遊活動。
源起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清政府為防人心思變造反,特別禁止粵劇(因為太平天國發起人洪秀全正是廣東人),廣州沙灣居民便以戲曲人物的造型巡遊而不唱戲,當時又被稱為賽色。所以,當下次到長洲觀看巡遊和參觀包山比賽,打算買平安包電話繩的時候,要先了解你在看甚麼啊!
節日無奇不有,小心選擇為妙!
類似的宗教節日數之不盡,又如中秋舞火龍,就源起自一個颱風吹襲大坑村的故事。相傳一條大蟒蛇吞食村裡的家畜,那條大蟒蛇「被傳」是海龍王之子,又「據聞」海龍王最怕是火龍,所以「以火剋水」,在中秋節連續三晚舞火龍。這個習俗輾轉又由大坑傳到港島的薄扶林村,也舞起火龍來。火龍身全長220呎,分成32節,由珍珠草紮成,全身插滿長長的燒香,當大家在中秋期間想「趁吓熱鬧」看龍,除了小心被煙火灼傷外,最好亦反省你在參與甚麼活動。
聖經說:「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哥林多前書10:23)面對一些大時大節,與朋友家人一起慶祝一下是人之常情;但我們要小心分辨,免得不知不覺間,參與了一些拜別神的異教節日而不自知。現在很多的宗教節日,都以娛樂、商業和旅遊節目作包裝,減低了原來宗教的色彩,令許多信徒都減低防備的心。正因如此,我們更要認清這些節日背後的意義和含意,不要隨便參與,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