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婚姻的新常態?

  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家庭服務中心輔導員梁甄陶

由於被邀請在中年團契分享最近進入婚姻空巢期的體會,因此搜集多了這方面的資料及數據,赫然發現香港人越來越長壽,男、女士分別為82歲及87歲,對空巢也有影響。

婚姻的週期到了子女離開少年期、進入青成階段時,普遍叫作空巢期。子女可能已往大學宿舍居住、在外地求學、生活,又或縱然同住,但已不像以前般需要父母的照顧,過著頗為獨立於父母的生活。這階段大概於夫婦結婚20多年後出現,年齡大約為50至60歲,並回復未有孩子前的二人世界。

隨著人均預期壽命增加,不難想像空巢期的二人世界可能長達20年或更久,比養育子女的日子不遑多讓。因此,有些專家會形容這階段為婚姻下半場。從婚姻週期的角度看,這也是另一段婚姻黃金期的機會,很值得我們認真看待。

這階段最明顯的改變是時間規劃。獨女負笈海外後,我們夫婦放工回家晚膳的時間可謂充滿彈性,「幾點都得」,因為已沒有所謂回家要照顧、陪伴誰、或一同用膳的需要。以往要預留時間與女兒傾談,跟她一起娛樂、行街、購物、查閱家課,通通也不需要了。騰出來的空閒時間有時也不知怎樣處理。

另一樣要適應的地方是夫婦交談的時間與話題。以往女兒的事情佔了很多時間,現在閒在家中才發覺以往多年原來夫婦已沒有好好談心,要尋回談情說愛的心境原來並不容易。

此外,多出來的空間怎樣運用,也很影響夫妻關係。以我觀察,不少太太在放下養育子女的重責後,會選擇重尋埋沒了的理想,回到社會工作等。我認識當中已有姊妹思想進修本行以外的碩士課程,另辟蹊徑;也有姊妹比丈夫有更多的海外公幹機會以發展事業。但有趣的是,很多丈夫在此階段,卻想「璀璨歸於平淡」,可能因為在工作中搏殺過後,已有所成,又或接受現實,反而想閒適在家。這種夫婦個人發展需要的差異又為雙方關係帶來新的挑戰。

無論上半場怎樣,若果我們重視夫婦的關係,下半場仍有很多時間修補,好好享受二人餘下的婚姻生活。我在團契中做了簡單的調查,在子女已入大學的團友中,發現他們婚姻中最滿意的是友伴的關係 (Companionship),其次是愛和安全感。這些都是夫婦依附關係(Attachment)的重點,如果這是你們的強項,就要好好保護,加深彼此的友誼。

但是,與上述發現看來矛盾的是,在調查中,夫婦們認為婚姻中最大的壓力是溝通。溝通之難,相信是因為在長年現實生活中,累積了未處理的誤會、傷痕、期望與失望,並建立了對對方性格的固有想法、與對方固有的互動模式等。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互相諒解及饒恕,另一方面也要主動建立關係。

著名的婚姻關係研究學者John Gottman指出,每一個負面的互動要五個正面的互動來修補。正面的互動可以很細微,例如有禮貌。不要以為這是必然,有些夫婦可能相處已久,說話已粗聲粗氣。一句「唔該」、「早晨」、「返工啦,拜拜」,會是一個好開始。以前與太太在繁忙生活中忽略了這些問候,後來我主動地說多了,太太漸漸也有好的回應。

除了溝通問題外,另一壓力來源是沒有時間。空巢後多出來的時間,夫婦各自用各式各樣的活動填補,反而忽略了夫婦相處的時間。或許這是香港人生活模式的陋習吧!婚姻下半場需要來一個「導向轉移」,由子女為導向的生活變成以伴侶為導向的生活。每天或每星期會否有一同聊天、活動的時間?可以是一同煮飯、在咖啡店閒聊等。

我認識有夫婦在公園散步並背誦年青時記下的金句!沒有話題?你知道配偶的夢想嗎?探究一下可能會有出人意表的發現。我半年前問過太太,她的答案跟十多年前原來一樣,只是忙碌生活及養育女兒而沒有再提及。之後我們久不久再談論此事、分享搜集得到的資料,支持她逐步實現夢想,同時亦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及親密感。

從投入對方的喜好到發掘共同嗜好,也是好的溝通方法。太太近年十分欣賞南韓流行樂隊BTS,陪她一起聽他們的歌曲後,發現歌詞又真的很有意思。此外,在屬靈的層面,我們可以一同服事,也需要一同在祈禱中互相記念。無論如何,多了解和陪伴是建立良好關係的不二法門,夫妻關係也要隨著人生階段不斷更新與培育。

聖經說:「然後,耶和華 神用從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帶她到那人面前。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她當稱為女人,因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創世記二:22-23和合本修訂版)在空巢的階段,其實還有很多機遇及挑戰,例如一同旅遊、服事,面對健康的轉變,與年邁的父母及成年子女的相處等,但願夫婦們可正面面對空巢,把握機會建立親密關係,攜手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