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國證網絡副執行總監
聖經中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或許對我們作父親的,都是個不錯的提醒。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的故事,被多數人(包括不少聖經版本)稱為「浪子的故事」。這個標題本身沒有問題,因為前面還有「迷羊的故事」和「失錢的故事」,都是針對迷失的對象。但很多時我們因為這個標題,誤以為這段經文的主角,是身為浪子的小兒子。所以在不少聚會中,會聽到講員以小兒子的回轉來呼籲會眾,不要再流浪了,快回到天父的懷抱吧。
但從這一連三個的比喻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失主」才是這些故事的主角,甚至可以說「失主的回應」才是這些故事的主旨。因為耶穌談到這些比喻,是要回應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批評:「這個人(耶穌)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浪子的行為當然重要,但耶穌的重點,明確是要告訴法利賽人和文士,神願意接納和接近罪人,甚至主動的去尋找他們,而不是拒諸門外。
當然,這個故事中父親的回應,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他如何日夜在門前盼望、在見到兒子時的興奮、對大兒子的包容和循循善誘,都為人津津樂道。但既然重點是「失主的回應」,我們難免問到:「以心比心,我能做到嗎?」
感謝神,我只有一個女兒,不會有大兒子來詰問我。但撫心自問,若我女兒問我要家產,然後把所有的錢財散去,再回來找我的時候,我能如這位父親一樣的「連連親她」嗎?不說當時兒子流浪已久的衛生情況,就是以猶太人傳統中父親的尊嚴,就如中國以前的嚴父一樣,那是容易放下的?我想像如果是中國那些大戶人家,嚴父坐在大廳中「接見」回頭的浪子,能不把他打個半死,或淡淡的說句「還懂得回來嗎」?相信那些慈母已經要按著兒子叩頭來千多萬謝了!雖然現代社會中,「家慈」「家嚴」的角色不再清晰,但一般的男性,面對「愛在心裡口難開」的情形,仍然十分普遍。
或許在我們兒女還小的時候,還是較易做到無條件的接納和愛護。我記得多年前和女兒逛街時,她用小手握著我的指頭,慢慢的跟著我的步伐,好奇的四處張望。那一刻,我從她的小手上感受到她對我的全然信賴,深信我會在一切的情形下保護她,讓她能安心的探索世界。那一刻,我也確信若有何事發生,我也會不顧一切的去保護。
但在孩子日漸成長,主見日多,不再順從甚至反抗父母後,我們的愛是否仍是全然和無悔的呢?在這方面,無疑母親一般比較優勝,愛得比較徹底,而父親卻會考慮更多。若真如故事中的小兒子,在眾人面前公然的脫離家庭,可說一點面子也沒有留給這個老爸,還可能讓我成為眾人的笑柄,說我教子無方。若是如此,我是否還能全心的愛他,不計較地接納他,甚至為他而不惜得失我重視的家人?若我不是極度偏愛小兒子的話,自問現在的我尚未可以做到這個地步。
但耶穌卻是借這個故事,強調天父對我們的慈愛。這個愛不是因為小兒子的回轉才產生的,而是純粹建基於父親自己的慈愛。兒子的回轉,只是讓父親有失而復得的喜樂,但最根本仍是父親無限的愛,才能日夜的盼望,才能不計較的接納,才能成就小兒子的救贖。讚美耶穌的智慧,讓我們從這個小故事中看到大慈愛,讓我們都能向這個父親好好的學習。
願在父親節的日子,和各位父親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