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是

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家庭服務中心資深輔導員  戴惠嬋

你們有聽過下面這個故事嗎?

馬戲團為了要訓練動物表演及馴服牠們,要牠們「聽教聽話」,往往便要從小開始訓練牠們,但因為動物的獸性及不甘願受苦和被約束,所以許多馴獸師都會把這些動物自小便綁在木柱上,小動物因為力氣小,無論怎樣反抗掙扎也逃脫不了。

日子久了,只要被馴獸師綁在木柱上,小動物便很自然地安靜下來及「安分守己」,因為知道掙扎也無補於事及改變不了事實!縱然漸漸長大,力氣增強了,但一旦又被扣上木柱上,牠們便「自動地」變得馴服如鴿子般。

怎麼會有這種現象出現呢?

相信很多人都會很容易地說出答案來:「就是因為長久以來的生活經驗,使得這些動物放棄嘗試去改變現況。」我們在心理學稱這些經驗為learned helplessness,即學習得來的無力感。

其實我們的人生和馬戲團的動物是否也很類似呢﹖

為人父母時,我們從小就如馴獸師般養育子女:只要子女一味地聽教聽話,做個乖小孩,不要有那麼多意見。還是按照孩子的特質去栽培發展他們:容讓子女發聲表達及可作選擇,並承擔選擇後的後果。

為人子女時,我們把從小在原生家庭學習得來的生活經驗,「照辦煮碗」地延續在每日的生活每個層面上及與人交往上,所以一切習慣都代代相傳下去。還是經常「重新反思」,用「不同」的角度及「現在」所處的環境及資源去面對或評估「以往」的處境,當遇到類似「以往」處境的事宜時,便「選擇及節制」地不再使用「以往」的模式去處理「現今」的事宜,人生便不再延續以往的不良生活模式了。

很少人會坐下來向自己發問,例如:「我這個由來已久的想法是在幫助我,還是傷害我?」「我從小建立的想法有助於建立我,還是會破壞我與别人的關係?」「我這個自動化的想法是純粹習慣了順應父母的期望,還是因應自己的需要?」「我從小在原生家庭學習得來的生活經驗或信念,是否合乎上帝的心意或原則?」

我在一個有12個兄弟姐妹的家庭成長,父母在生活每一種花費上都要「計過度過」,要很節約度日;自小便常常聽到一個家訓:「買東西要等大減價才買,逛多幾間商店格格價才買。」所以自小便為自己購物花費這個層面上訂立了一些規條,久而久之,這些規條便會變成模式,影響我生活每一個層面。

其實有這個信念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我把它變成規條,沒有去反思,有沒有用「不同」的角度及「現在」所處的環境及資源去面對或評估這個家訓?所以,生活上失去不少趣味,及失去買到「心頭好」的機會,因未到大減價前可能已被賣光了。還有,現在的生活條件比起以往寬鬆很多,還需要墨守成規嗎?

聖經說:「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23:7a現代標點和合本)思想塑造我們的態度及行為,日日不斷重覆那些態度及行為便會變成我們的習慣,習慣日日機械性地重覆便會漸漸變成模式,不斷的重覆模式便會變成生活,生活最終便變成我們的生命。

想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要過一個怎樣的人生,全賴我們如何「選擇」我們的思想模式,即是日日以「神的心為心」,用「不同」角度及「現在」所處的環境及資源去面對或評估「以往」的處境,還是一味沿襲「以往」的模式?沒有與時並進呢?

期望日日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神的喜悅。(羅12:2)最終能成為我們生活及人生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