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孩子的需要和慾望(「培育子女的理財能力與品格」系列之九)
甚麼是孩子想要的?甚麼是孩子需要的?有智慧的父母需要清楚界定這三項:權利、需要和慾望。 甚麼是權益?父母不能不給予孩子的,例如:受教育、隱私等,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父母不要老是偷看孩子的日記或電話,這會惹怒孩子呢!
甚麼是孩子想要的?甚麼是孩子需要的?有智慧的父母需要清楚界定這三項:權利、需要和慾望。 甚麼是權益?父母不能不給予孩子的,例如:受教育、隱私等,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父母不要老是偷看孩子的日記或電話,這會惹怒孩子呢!
課程目的是為教會培育人才,提供實用知識、經驗、技巧和工具,裝備青少年事工導師及幹事,使能在實務上配合教會牧養年青人,建立他們成為門徒。 對象是青少年事工導師或幹事;有志投身於青少年事工的基督徒。 導師:伍德輝牧師
當孩子漸長,父母給予零用錢,可讓孩子自由選擇購買東西,若孩子年紀在十歲以下,可讓媽媽知道孩子花錢在哪些地方,但不宜過度管束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這樣會限制了孩子成長學習的機會,最後還是跟著父母意思去做。
當孩子漸長,忽然省覺錢財的威力,他很想擁有一些東西,但因為不夠錢而得不到,於是他對零用錢開始緊張起來,覺得錢對他很重要,因而想爭取更多,很自然便不想分享和奉獻了,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
父母透過施予教育,可以教導孩子祝福別人的屬靈功課;透過工資教育,教導孩子忠心、知恩報恩;透過消費教育,教導孩子過簡樸生活;透過信用卡教育,教導孩子避免轄制的功課;透過投資教育,教導孩子信靠上帝;透過遺產教育,教導孩子自強不息;透過生命教育,教導孩子做一個忠心良善的管家。
錢財背後隱藏很多元素,可以用來塑造一個孩子的品格。透過零用錢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孩子親情是無價的。孩子作奉獻,不是伸大手板向爸媽要錢,而是教孩子用自己可以作其他用途的金錢來捐獻,那種奉獻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