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有機」—關注青少年自殺人數急升現況講座
主要對象:家長、照顧者、教師、兒童及青少年工作者 主講嘉賓: 劉美娟博士(臨床心理學家、註冊社工) 講題:行在平穩連繫路上 關志健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源頭減壓
主要對象:家長、照顧者、教師、兒童及青少年工作者 主講嘉賓: 劉美娟博士(臨床心理學家、註冊社工) 講題:行在平穩連繫路上 關志健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源頭減壓
今天的社會充滿挑戰與困難,孩子的成長殊不容易。在學業路途上,讀大學是否唯一的出路?坊間有不少的文憑、副學士等課程,著重實用性,孩子讀畢中學文憑試之後,再按自己興趣選讀,有年青人因此而考獲好成績,之後繼續接駁上大學。父母愛孩子,多陪伴、多聆聽、多尊重,對下一代是一份福氣。
在孩子眼中,父母往往是緊張大師,渴想子女將來擁有美好的前途,所以不斷催迫孩子要努力讀書,其實孩子心裡夠究怎麼想?父母越給予壓力,有時會適得其反,令孩子不想讀書。父母知道子女已經盡了力便足夠,親子之間宜多作溝通。求神給父母智慧,按子女的年紀、成熟程度作出調較,拿捏甚麼時候放手,甚麼時候捉緊。
想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家長首要以身作則。教導子女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每個人未必十項全能,父母亦不可能這樣要求子女。減少用負面、帶侮辱的評語。父母可多從子女接收的角度和感受出發,再思考如何表達話語,以免所出的說話,讓孩子感覺:「阿媽,你的說話難聽過粗口!」那就糟了。
你期望孩子擁有解難的能力和技巧嗎?抗逆力高的人,能夠保持平穩的心情,明白很多時很多事都不在掌控之內,懂得處理失敗的情緒, 不會太過計較一時的得失成敗;他看事情有很多可能性,遇到困難便學習解決。
孩子的學習能夠順利,達到一定程度的成果,擁有堅毅的特質,是不可少的,只要肯努力,持之以恆,捱得過困難,才有機會成功。家長、導師的陪伴和指導是很重要的。家長不妨製造成功機會,只要孩子嚐到一次成功,信心便隨之而來,能夠累積成功的經驗作為基石,才不會輕言放棄,屢敗屢戰。
父母望子成才,總希望孩子學習很多有用的知識,怎樣才能推動孩子想學習?首要是保有孩子對周邊事物的好奇心。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家長宜多安排課外活動的體驗,例如:旅行、做義工、做暑期工等,讓子女在不同的體驗中學習。
孩子腦裡經常問:「學知識是為了甚麼?」父母可為子女安排實踐知識的機會,令知識可以學以致用,例如學習韓文後,「煲劇」時可以聽得懂韓劇的對句;安排去旅行用韓文溝通,令孩子感到滿足之餘,自然亦會有較大動機繼續學習。
有家長會用獎勵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但若太過聚焦獎品本身,而非活動本身帶給孩子的滿足感,便要認真考慮是否值得了。如果家長的獎勵不是要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而是看孩子是否比昨天進步。若父母關心的不單單是結果,而是關心孩子在過程中學了些甚麼?又或讚賞他們認真溫習的態度,相信是孩子心底的期望。
誰家父母不想孩子愛學習、喜歡讀書,自動自覺做齊功課,考好成績,不沉溺玩手機和社交媒體?家長首要撫心自問,要孩子愛上學習,到底為了甚麼呢?單單為了孩子讀書識字?有些父母因為面子,想在親朋戚友面前炫耀,故希望孩子成績好、讀神科,將來從事世人眼中的優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