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無形之手(「Z世代的教養與牧養」系列之二)
過去,父母擔心子女不留在家,現在子女都躲進房裡面,但不禁問,我家的孩子在網上做些甚麼、看些甚麼呢? 有研究發現,當子女遇上個人問題時,他們會在社交媒體上帖文,未必跟爸媽說;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女孩的影響比男孩大,他們的心理狀況顯示不快樂和沒有希望。
過去,父母擔心子女不留在家,現在子女都躲進房裡面,但不禁問,我家的孩子在網上做些甚麼、看些甚麼呢? 有研究發現,當子女遇上個人問題時,他們會在社交媒體上帖文,未必跟爸媽說;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女孩的影響比男孩大,他們的心理狀況顯示不快樂和沒有希望。
Z世代是指現年25歲以下的年青人,生於數碼時代,家長們了解他們嗎? 他們每天與數位連結,每天上網7.5 小時,94%在看影片,有些甚至過度使用網路,每天超過10小時,以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有數據顯示,每4人有一位表示在過去三個月內,有過自殺的念頭,其他如:性別認同混亂、網路霸凌、憂鬱症、同性吸引力、高度焦慮、及醉酒等問...
有些說話,做爸媽的不能說出口。 「你夠膽就走,你走咗以後就不要翻嚟!」父母若一時賭氣挑戰子女,有可能他們便「走比你睇」,結果雙方關係回不了頭。 為人父母,能夠適時放下身段是很不錯呢!
青春期的孩子,很想追求別人的認同,喜歡交朋結友,亦容易受潮流和同儕的影嚮,甚至出現隨眾行為,家長可要當心和留意,教導孩子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不要效法這個世界。教導孩子不偏行己路,爸媽除為子女禱告,一家人亦可一起同心禱告。
男孩和女孩在社會上同樣重要,雖然兩性不能絕對公平,但父母要以公平原則對待男孩女孩,不是說傳宗接代重要,便多錫男孩,重男輕女,在家中男孩女孩子都同樣需要學習做家務。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亦認識對方的性別,從而互相體諒,互相明白,取其長短。
養育男孩女孩,充滿挑戰,父母要有智慧,多吸收資訊認識男女的差異,亦要多留意孩子的舉動,尤其關注孩子的社交圈子,特別是網絡朋友,有時一些言語冒犯之後的後果,可大可小。
如果媽媽在家中是一名照顧者,爸爸則扮演甚麼角色?爸爸最主要的家庭角色不是賺錢,千萬不要擺錯位,男女也可作為家中的經濟支柱, 作為爸爸,最重要的角色是陪孩子玩,成為他們的玩伴,至少可以建立親子關係,讓孩子更願意跟家長相處和傾偈。
按聖經原則,孩子是我們的產業,家長切記,父母帶孩子來到這世界,是神交給我們託管,我們要好好管理這產業,而不是運用高壓手段,令孩子屈服,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高壓,只會令孩子更加反叛。
作為父母,你關注孩子交甚麼朋友嗎?如果跟品格行為欠佳的朋友交往,你擔心教壞孩子嗎? 父母並非每日24小時看管著孩子,他們生活中很多時間不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我們要學會放手,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跟這類友人交往可能會有的後果,給他們自己選擇和決定,學習自己承擔後果。
有些「虎爸」、「虎媽」, 用非常嚴刻方法栽培子女,且對男女性別定了型,試問有沒考慮過小朋友真正的需要?作為家長,不妨放開擁抱,花時間找機會跟小朋友聊聊天,了解孩子需要些甚麼?喜好些甚麼?